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是一所司法警官院校,隶属浙江省司法厅,主要培养监狱戒毒人民警察、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以及法律服务、安全防范、应急管理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设浙江省司法行政培训中心、浙江省司法行政研究院、杭州藏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学院前身为1982年8月创办的省劳改工作干部训练班。1984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浙江省劳改工作学校,后相继更名为浙江省司法警察学校、浙江省第三人民警察学校。2002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升格、更名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08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首批全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10年,被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2011年,成为司法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建院校;2017年,入选浙江省优质校建设名单;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校,成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首批交流合作基地;2021年,成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公安与司法大类指定承办单位,入选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校建设单位。
基础条件:占地面积524亩(分为下沙、乔司两个校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491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7375万元、纸质图书51万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4个。
师资队伍:有教职工383人,其中高级职称103人(正高32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有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24人;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近五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359项,行业服务研究课题7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469篇,出版学术著作78部。
专业课程:“警”与“非警”两类专业共同发展,设有刑事执行、行政执行、司法信息安全、司法警务、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等5个警察类专业,社区矫正、法律事务、安全防范技术、建筑消防技术、民航空中安全保卫、密码技术应用等9个非警类专业,1个法学(专升本)专业,其中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5个、特色专业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省部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3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牵头制定国控专业教学标准4个。
人才培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严格实行警务化管理。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200余人,建校以来累计为浙江省及部分省市区政法系统及其他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了2.5万余名毕业生,成为监狱和戒毒工作骨干力量,是浙江省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的重要培养基地。
在职培训:构建司法行政教育培训体系,建有司法部杭州培训中心、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培训基地、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培训基地、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法治乡村学院等十余个培训实训和交流合作机构,近五年年均培训学员1.7万余人次。
社会服务:坚持“根植司法行政,服务司法行政”,立足办学职责使命和特色优势,积极服务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牵头建设国家示范性安防职业教育联盟和浙江省应急产业产教融合联盟,先后荣获浙江省“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全工作突出贡献单位”、浙江省“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突出贡献集体”、全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安保贡献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治建校,坚持“摇篮、基地、智库”总要求,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总抓手,紧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司法行政改革加快推进的重要契机,紧扣“协同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融合驱动和“抓改革、提质量、强服务、调结构、增活力、上台阶”发展路径,育优秀司法人才,建本科层次专业,创精品培训项目,出前沿科技成果。通过五年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行业贡献明显增强,内部治理更加健全,形成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充分展示“重要窗口”形象的司法职业教育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的一流司法警官院校。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23年招聘公告
序号 | 岗位名称 | 专业要求 | 其他要求 | 引进方式 | 备 注 |
1 | 刑事执行教学与研究 | 侦查学、证据法学、刑事科学技术、技术侦查学、监狱学、刑法学、警事法学、诉讼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律职业伦理、法行政学、法学、法学理论、法治文化、理论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女性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计量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成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 1.正高职称: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科研能力强、成果突出;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2.副高职称:已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科研能力强、成果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博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4.高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级以上竞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以上奖项,或获得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名师)、劳动模范等技术技能类的国家级荣誉称号;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5.硕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 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分别通过常规选调、公开遴选、行业遴选、四级联考、转任调任等方式引进招录人才。 | 欢迎有意向者联系学院政治部陈副主任、刘科长,联系电话:0571-86918623,邮箱:zzb@zjjy.com.cn。 |
2 | 法律实务教学与研究 | 法学理论、民商法、刑法学、诉讼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法律、人工智能法学、法律史 | |||
3 | 安防技术教学与研究 | 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消防工程 | |||
4 |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 密码学、保密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技术与工程、信息安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执法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内容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 |||
5 | 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 |||
6 | 警察体育教学与研究 | 警察指挥与战术、警卫、体育教育学、体育学、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有特警、防暴工作经历者或持运动健将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者或持国家级裁判员证书者优先) | |||
7 | 应急救援教学与研究 | 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 | |||
8 | 安全保卫教学与研究 | 法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政治、国际法、公共管理、公安技术、警务、国家安全学、治安学 | |||
9 | 中文教学与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 |||
10 | 美育教学与研究 | 绘画、书法、中国画、学科教学(音乐)、音乐、音乐学、音乐与舞蹈学 | |||
11 | 数学教学与研究 | 基础数学、数学教育、应用数学、数学 | |||
12 | 英语教学与研究 |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教学(英语)、外国语言教育学 | |||
13 |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高等教育学、教育学、教育学原理、职业技术教育学、教师教育学、成人教育学、教育管理、教育发展与治理、教育管理与政策、教育经济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