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时期,青云发轫。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悉心关怀,于右任、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任弼时、张太雷、恽代英、邵力子、陈望道、田汉等贤达汇聚上大。学校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彼时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盛誉。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践行“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办学宗旨,成就瞩目,英才济济。杨尚昆、王稼祥、秦邦宪、关向应、李硕勋、王步文、刘华、何秉彝、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丁玲、戴望舒、谭其骧、王一知等都从这里走出,他们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为国捐躯的烈士,有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普及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奠基时期,育才造士。新中国建立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工业大学先后成立。三校艰苦创业,周仁、严东生、谢希德、李华、张敬人等勇挑重担,为把上海建成“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服务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和工业技术人才。
再造时期,弦歌不辍。198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市美术学校等六所学校合并,复办上海大学,要求继承早期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孟宪勤、王生洪先后任书记、校长。早期上海大学校友杨尚昆、周建人、俞平伯、阳翰笙、匡亚明、施蛰存等纷纷题词来电,祝贺母校“复校”“重光”。
复兴时期,跨越发展。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担任校长,吴程里任书记。钱伟长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学校植根上海,发挥综合优势,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迈入研究型大学行列。
赶超时期,争创一流。学校以列入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为契机,践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锐意改革,追卓越、创一流,努力在世界大学行列中书写鲜明印记,在践行上海城市品格中彰显上大特质。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全球前300,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截止日期:2023年12月31日
一、流动站简介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依托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上海先进光波导智能制造与测试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重要平台基地。
二、合作导师信息
1. 王廷云 教授
招聘方向:特种光纤、光纤通信与传感、光互连技术、光电信号处理
联系邮箱:tywang@mail.shu.edu.cn
2.徐树公 教授
招聘方向: 无线通信系统、机器视觉
联系邮箱: shugong@shu.edu.cn
3.庞拂飞 教授
招聘方向:特种光纤传感
联系邮箱:ffpang@shu.edu.cn
4.宋英雄 教授
招聘方向:先进光通信技术、光与无线融合、光通信器件
联系邮箱:herosf@shu.edu.cn
5.冯国瑞 教授
招聘方向:人工智能安全
联系邮箱:grfeng@shu.edu.cn
6.张小贝 教授
招聘方向:特种光纤、光子器件与光纤传感技术
联系邮箱:xbzhang@shu.edu.cn
7.姜之源 教授
招聘方向: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无线通信
联系邮箱:jiangzhiyuan@shu.edu.cn
8.张麒 教授
招聘方向: 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医疗
联系邮箱:zhangq@t.shu.edu.cn
9.陈伟 教授
招聘方向: 空分复用光纤通信器件,柱矢量激光
联系邮箱:chenweiSD@shu.edu.cn
电子邮件标题格式:高校教师招聘网+应聘岗位+姓名+学历+专业。(并抄送至邮箱:jszpw01@163.com)
岗位职责
1. 在合作教授指导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2. 进行博士后相关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和验收结题工作;
3. 协助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工作。
相关待遇:参考《上海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试行)》(上大内〔2023〕22号)。